黄播平台

欢迎访问黄播平台-黄播平台下载 网站

常用下载 | 学校黄播平台
黄播平台
黄播平台 新闻
当前位置: 黄播平台 > 黄播平台 新闻 > 正文
“人类学与语言现象学研讨会” 暨“吴文藻纪念讲座”(第三讲)顺利举办
作者:贺梦瑶发布日期:2024-11-11点击数:


2024年11月9号,在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01报告厅先后举办了“吴文藻纪念讲座第三讲:为跨文化语言现象学一辩”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工作坊(第二期)——人类学与语言现象学”。纪念讲座和工作坊紧密相连,工作坊以各位学者圆桌讨论的方式进行。

一、“为跨语言现象学一辨”——“吴文藻纪念讲座(第三讲)”

“吴文藻纪念讲座(第三讲)”由国际知名哲学史专家,德国洪堡大学教授Micheal Beaney(毕明安)做题为“为跨语言现象学一辩”的演讲。毕明安的报告探讨跨语言现象学(interlinguistic phenomenology)在当代认识论中的意义。他通过赋予其更广泛的跨文化维度来拓展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的语言现象学,对当代西方哲学认识论基本假设的批判。他从语言现象学再到跨语言现象学的发展进路,阐明一种关于感知与知识的跨语言现象学分析。演讲通过对照墨家思想中“知”的概念和英文中以“knowing-as”为核心的语词结构用法,试图阐明对古代墨家语言和知识论的理解如何为批判当代(西方哲学)认识论提供资源,并说明跨语言现象学这一进路。毕教授提出在跨语言交流中,应尝试从不同视角看待事物,借鉴庄子“关联视角论”(connective perspectivism)方式,通过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类比来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发展跨语言现象学不仅能帮助理解其他哲学传统(尤其是中国哲学),也为批判当代认识论提供了必需的视角。他最后结论道:“在思想和实践中,认知的形式比当代认识论所设想的要多得多。发展跨语言现象学既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认识论,又能对当代认识论提出极为必要的批判。这表明了奥斯汀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在当今的相关性,在欧洲,我们终于意识到了其他哲学传统的存在。深化我们对其中一种尤其重要的传统的认识,使我们能够将中国哲学作为哲学来加以了解。”

 

1:何明教授授予毕明安教授讲座证书

 

二、人类学、哲学和语言学与跨语言现象学

毕明安、罗永现、陈保亚、郑宇健、何明、张小星、朱晓阳和谭同学等与会者围绕语言现象学、跨文化理解、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涉及哲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对相关理论和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讨论内容如下:

1. 关于规范性与知识构成的讨论

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宇健老师通过将一张纸视为货币的例子,引出涉及到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共同约定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构成了特定的知识形式,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毕教授以《墨子》中对“举”的解释为例——在某个时候相对于某个种类进行指定——并通过强调“法”在认识论中的作用来把握这种规范性。

2. 跨语言现象学的方法

云南大学哲学系研究员张小星老师提出(跨)语言现象学是否有与传统现象学类似的相关操作环节,将初始语料进行本质性的还原和理解。毕明安老师回应道,我们正需要重新审视早期现象学带来的一种对世界的天真假设,摒除一些传统哲学所作的粗暴区分,但我们同时也需要语言现象学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被普遍使用的词语进行加括号处理,因为词语本身的意义可能比现实世界的意义更加透明。毕明安老师认为他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发展一种übersichtlich(一目了然)的“连接性视角主义”——描述各种联系,以便看到一切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3.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与反思

 与会学者讨论了中国哲学在跨语言现象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罗永现老师和北京大学陈保亚老师指出如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类比思维、整体观念等特点,及其与西方命题逻辑哲学的异同可能性,以及如何从跨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反思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误解,将中国哲学纳入到全球哲学的视野中,促进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哲学的多元发展。

4.语言现象学在具体领域的应用

各位老师探讨了语言现象学在人类学研究中如何应用的问题,如在田野调查中如何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以及如何处理语言翻译和文化解释中的问题。

云南大学人类学特聘教授朱晓阳老师分析了语言现象学在宗教研究、艺术研究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如在宗教仪式中日常语言的“家人”或“我们”特征、影像民族志和戏剧民族志中语言与视觉表达的多种模态关系等。

5.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意义

云南大学民社黄播平台 副院长谭同学老师指出作为田野中的研究者,人类学家关切的问题并不总与当地人关切的问题一致,研究者避免不了从自己的处境出发去选择性地对当地做出解释。云南大学民社黄播平台 院长何明老师同样提出在跨文化研究中如何悬置的问题,因为无论在语言现象学还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当中,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悖论:作为研究者如何能彻底将自己“括起来”以达到“他者”的境界。以及在分析语料时怎么避免停留在词语的表面意思解析上,从而关涉到词语的实际使用情境中从事一种深入探讨,以对语词结构和认知结构之间的复杂结构进行谨慎严格的探索。

2图3:圆桌讨论

 

4:会议现场

 

 

5: 朱晓阳教授会议总结

 

会议结束前,朱晓阳老师对此前三场魁阁讲座(由罗永现、陈保亚和郑宇健所做)和工作坊内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罗永现老师以日常语言的角度去谈论隐喻及其概念化,启示了关于解释中细微且丰富的可能性,不仅对认知语言学有意义,也对人文社科方法论起到指导作用。陈保亚老师以“亲知”语言规则对话AI语言规则,揭示介于生活实践的人类自然语言和AI代表的言知语言之间的张力关系,迸发一系列关于日常语言使用、符号、人类语言习得机制和人工智能伦理等重要讨论,也对社会科学如何理解语言与思维关系有着重大且丰富的启示。郑宇健老师关于“路径意义的回溯式重建”的报告对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推论研究能引发重要反思作用,与传统如格式塔心理学等研究思路不同,为人文社科提供了一种哲学进路的整体论洞见。毕明安受奥斯汀及维特根斯坦思想启发,对命题逻辑等西方哲学传统认识论进行“解构”,为建设整合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提供新思路。他探讨跨文化研究中的语言现象学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触及到了语言现象的边缘,但似乎对于别种语言日常用语能指部分的讨论仍有心无力。也就是说,哲学已经提出了扩展语言现象学边界的问题,但跨语言的目标如何达到、怎样达到尚不太清楚,而人类学应该承担这一需要田野工作完成的任务。朱晓阳老师最后提出应反思当下普遍但畸形的三种观点,以阐明当下跨语言现象讨论的必要性:一种是某些中国学者以西方的命题逻辑哲学去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后者缺乏逻辑,不是哲学。另一种是认为中西方哲学范式之间无法共度,而举起“本土化”为旗帜,将自己“他者”化。第三种是以一种“同情”的眼光看待中国哲学,将其与西方命题式哲学放在不同层面进行交流和讨论。毕明安的研究之启发性正在于从奥斯汀和维特根斯坦式进路出发,以一种整合哲学视野发现中国古典思想的分析哲学性,反思西方哲学“搭建纸房子”的方式,从而开启重新看待中西方哲学讨论的问题。他认为跨语言现象学作为一种进路超越哲学领域而和社会科学研究进行对话碰撞有巨大启发和潜力。

撰稿/贺梦瑶

审核/谭同学

编审/马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