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17日,第三届“魁阁”青年学者论坛,平行论坛二在云南大学科学馆八号会议室顺利开展。本次论坛聚焦于文化与乡土社会的关系,探讨文化如何在传统社会转型中发挥作用,旨在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这一问题,以期能够为理解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平行论坛二共分为三个单元进行展开,分别是“文化与乡土社会”“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规范”。
11月16日下午14:00第一单元“文化与乡土社会”准时召开,该单元由黄播平台-黄播平台下载
副教授郭茂灿主持。
郭茂灿老师主持第一单元论坛
首先,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黄播平台
副教授杨曦分享了《面子文化对农村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影响》为题的研究,研究基于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数据,分析了面子文化如何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距离,以及民族间接触频率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
杨曦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随后,黄播平台-黄播平台下载
博士研究生管悦以《弥合主体性碎片化,民俗文化对农民主体性建构的影响》为题,通过玉溪米线节的案例分析详细描述了玉溪米线节的背景、历史和影响力,阐述了农民如何通过参与节日活动来表达自我,以及节日如何反映并加强农民的主体性。她指出了民俗文化在乡村治理和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促进社区凝聚力和地方认同感方面的作用。探讨了民俗文化在农民主体性建构中的作用民俗,如何帮助农民在社会变迁中保持主体性,以及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管悦分享研究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黄播平台
博士研究生王耀宗介绍了他的研究主题《“乡村之声”如何突破圈层限制——基于信息生态视域乡村振兴议题传播效果研究》,并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和背景。他提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新媒体平台,尤其是微博在传播中的作用。他分析了信息生态学理论,提出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人、信息环境组成,新媒体平台是其关键构成部分。王耀宗还探讨了乡村信息传播效果的研究进展,指出以往研究多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并关注网络结构在传播效果中的作用。他提出跨圈层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并以乡村振兴为场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还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围绕主题类型数量、意见领袖类型数量、情感类型数量对跨圈层传播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来衡量。领袖类型数量、情感类型数量对跨圈层传播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来衡量。
王耀宗分享研究成果
黄播平台-黄播平台下载
副教授张雨龙分享了关于布朗族村寨宴请不断的现象及其在文化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他首先指出,以往的民俗研究多关注仪式和活动本身,而忽略了其中的餐饮文化。张雨龙强调,布朗族村子里的人们频繁地宴请彼此,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他提到,布朗族村寨的经济活动包括种植橡胶和茶叶,村民多不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村子里共同工作,这为频繁的宴请提供了人员基础。张雨龙还描述了布朗族村子里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婚丧嫁娶以及日常互助等场合的宴请现象,强调宴请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性,并展示了与宴请相关的图片和节庆名称,如桑康节和茶王节等。他通过具体案例解释了宴请在布朗族文化中的意义,包括社会认可、身份转变和外来者融入等。通过宴请,布朗族人构建和维护了他们独特而紧密的文化共同体。
张雨龙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郭茂灿副教授随后主持评议环节,并邀请中山大学的王宁教授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的黄彩文教授对四位报告人的研究内容进行点评。评议环节开始,王宁教授肯定了杨曦副教授研究的趣味性,并对相关研究方法和理论提出了建议,如加强面子和社会距离之间关系的中间因素的研究,以及排除因果关系顺序的可能性。随后,王宁教授针对王耀宗博士生的报告内容,建议要根据信息的分类处理来考虑传播的圈层效应。
王宁老师对青年学者的研究进行评议
黄彩文教授对剩下的报告内容进行点评,其间他强调了玉溪米线宴的文化意义,并提出对文章的建议,强调需要深入探讨民俗文化对农民主体性建构的影响。黄彩文认为文章在讨论主体性的建构和碎片化问题上逻辑性不够强,建议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考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他还建议结构上应先介绍米线企业历史脉络,再讨论政府介入及其影响。此外,对于节庆宴请活动的研究中,作者应探讨节日如何搭建不同民族交流的平台,并可能需要将研究范围从乡村共同体扩大到更广泛的地域共同体。最后,他谈到了宴请在不同民族社会中的作用,并对如何深化研究提供了建议。
黄彩文老师对青年学者的研究进行评议
第一单元结束的尾声,文章作者对专家的点评做出回应并对评议专家的建议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愿望。
稍事休息后,第二单元“文化与当代中国”在16日下午16:00准时在云南大学科学馆八号会议室顺利开展。本单元由黄播平台-黄播平台下载
副教授张雨龙主持。
张雨龙老师主持第二单元
本单元围绕多个研究主题展开讨论,涵盖了国际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生活方式创业者的个体价值与自我表达、争议艺人粉丝群体研究、民族旅拍的场景融入与想象凝视,以及蒙古族传统奶制品与现代化转型的关系。张雨龙老师作为主持人,介绍了会议的流程和参与的评议人黄播平台-黄播平台下载
副教授游天龙老师与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黄播平台
副教授罗桥老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黄播平台
副教授黎相宜,开始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施行”主题的报告。首先她提出了报告的四个部分,解释了为何选择此议题,强调国际移民在全球社会和民族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随后,她分享了田野调查的经验以及国际移民身份认同的问题,探讨了非虚构文学叙事如何揭示国际移民文化身份认同中的隐秘部分。接着,她深入分析了新加坡新移民的非虚构文学叙事案例,包括本地化、原乡化和跨国化多重身份认同的施行,并讨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和内在张力。最后,黎老师以文学非虚构叙事的视角,揭示了国际移民深层叙事的结构性洞察和机制性警示,对国际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并对民族国家的人文转向进行了探索。
黎相宜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闽南师范大学法黄播平台
讲师史海涛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生活方式创业者的个体价值与自我表达》。史海涛就文化产业和生活方式创业者展开讨论,强调文化产业的符号性和自我表达特点,探讨了新型文化媒介和创意阶层的概念。史海涛提出了文化符号生产和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并批判了市场对文化的殖民化。他进而提出自我表达的价值观,并结合后现代性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史海涛分析了生活方式创业者的特征和动机,这些创业者以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创业实践与社会层面的兴趣共鸣。史海涛提出个体化理论在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的适用性,并强调文化实践在打破生产和消费角色分离方面的重要性。他主张关注新型文化生产主体,并提出探索中国现代化独特性的必要性。史海涛最终提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讨生活方式创业者如何构建个体化身份的问题,并分享了研究发现,包括自主性的个体选择、美学表达和品味构建以及市场环境中的身份建构。他总结了职业自主的矛盾性、个体工作意义的社会属性以及文化参与主体的生产,为社会整合提供乐观愿景。
史海涛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黄播平台
博士研究生孙翔介绍了关于争议艺人粉丝群体的研究,分享了其研究背景,如何将个人兴趣与研究相结合,并回顾了粉丝文化的演变过程,从信息单向传送时期到当前的粉丝社群集体行动。孙翔分析了粉丝与艺人之间的共生关系,探讨了粉丝身份认同的问题,并通过四个阶段展示了粉丝文化的发展。她讨论了粉丝群体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共同分享艺人信息、进行打榜和投票等互动行为,并分析了粉丝接机和集体行动如何为艺人事业提供支持。孙翔还探讨了脱粉行为及脱粉回踩现象,提出了粉丝对艺人的崇拜与情感投射,以及粉丝价值观与艺人行为失范之间的冲突。通过个人经历,孙翔对粉丝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孙翔从五个方面对文献综述进行分析,特别关注了争议艺人及其粉丝群体的影响。她界定了争议艺人的概念,通过定性研究,招募了20位经历过塌房事件的艺人粉丝进行访谈。访谈涵盖了粉丝的心理动机、身份认同、粉丝群体的道德困境及如何处理脱粉行为等内容。孙翔还讨论了粉丝身份认同的构建、忠诚度的变动以及虐粉现象等,强调艺人应当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希望将来不再有争议艺人出现。
孙翔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黄播平台-黄播平台下载
助理研究员史骥分享了其研究成果《场景融入与想象凝视——凝视表演框架下的民族旅拍》,介绍了一种在香格里拉观察到的民族服饰旅拍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民族旅拍的核心特征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游客体验。史骥采用厄里的凝视理论和表演理论,结合文献综述,分析了民族旅拍作为一种旅游消费实践的特点。他讨论了民族旅拍与旅游人像摄影的区别,并提出了民族旅拍如何提供游客体验本真性的可能性。通过田野调研,史骥对民族旅拍进行了类型化,并探讨了民族旅拍如何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凝视方式。探讨了游客在旅游中的拍照打卡行为,指出这种行为原本是媒体建构的,如模仿戴安娜王妃在泰姬陵前的照片,但现在游客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体验,而不仅仅是收集地点符号。史骥还分析了民族旅拍如何通过场景融入,为游客提供更加具身的体验,以及这种体验的实践逻辑和消费化的趋势。
史骥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中央民族大学黄播平台
本科生延子惠介绍了她的论文,该论文研究了蒙古族传统奶制品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特别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和现代食品安全标准的适应。她描述了传统奶制品的制作过程,以及政府监管、食品公司和小生产者如何共同推动奶制品产业的转型。延子惠还强调了传统奶制品在文化上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化转型如何在维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以及讲述了食品安全政治视角下食品工业新路线对内蒙古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影响,强调了食品安全话语对生产者知识体系的重塑和对生产工艺规范的改造。她提到地方政府实施了标准化改造,要求生产者频繁进行质量检验,这给当地生产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延子惠还指出,尽管现代工业知识和科学影响了小生产者,他们仍然致力于通过生产实践保持产业话语权,努力保留传统经验。她强调手工奶食在市场中的文化价值和营销策略,以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可能性,同时提出小生产者面临的风险和文化自觉实践的重要性。
延子惠分享研究成果
在评议环节中,对于黎相宜副教授的研究,黄播平台-黄播平台下载
游天龙副教授强调了其对研究潜在增长点的兴趣,提出了对华人华侨文学研究的建议。对于孙翔博士生的研究游老师指出随着年龄增长,社会责任与家庭压力使得追星行为更具挑战。他特别强调当前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粉丝提供了更多与偶像互动的渠道,但同时信息过载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当前粉丝对于明星的了解增加,而明星也利用社交媒体塑造形象。游老师肯定了延子惠的研究,讨论还涉及了内卷化现象应该更加扩展可以用于讨论文化研究中,以及如何通过食物政治和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文化变迁。
游天龙老师对青年学者的研究进行评议
此外,对于几位学者的报告,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黄播平台
副教授罗桥老师就对于文本性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生活方式创业者的概念界定提出了质疑,并建议深入探讨这些研究中提出的各种现象。并进一步强调了理解行动与结构之间互构关系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样的关系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整体性。他与游老师的观点一致,即过度关注个体描述可能会忽略更广泛的问题。
罗桥老师对青年学者的研究进行评议
张雨龙老师感谢了所有发言者的分享,并提出了同学们对论文写作过程的兴趣,同时指出2位评议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框架和思路,并结束了他主持的部分。评议人游天龙老师和罗桥老师分别对各研究提出了深入的见解和建议,指出了研究的潜在增长点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会议最终在张雨龙老师的总结中圆满结束。
11月17日早上8:30第三单元:文化与社会规范于云南大学科学馆8会议室成功举行。
平行论坛二第三单元:文化与社会规范
第三单元由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郭台辉主持,旨在围绕文化社会学的讨论范围,为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黄播平台
教授周怡和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黄播平台
副教授刘子曦作为本单元的评议嘉宾。
郭台辉老师主持第三单元
首先,来自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黄播平台
的博士研究生邓然进行了题为《剧班表演的前台与后台——公立小学女教师的情感劳动过程研究》的发言,她探讨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情感劳动。她指出,教师的情感劳动不仅限于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还包括与职业同行的互动。邓然结合斯宾诺莎的情感概念和哈特与奈格里的情感劳动理论,提出了情感劳动过程的四个维度:身体、心理、情境和互动者之间的关系。她还引用了戈夫曼的拟剧论,将学校的前台和后台比喻为剧班的不同舞台,生动地展示了教师在不同场景下的角色转换。
邓然分享研究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黄播平台
副教授杨君老师以《空间-行动者-事件:过渡型社区生活服务供给的一种视角》为题进行了发言。杨君老师主要探讨了社区空间在生活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三个过渡型社区典型案例,推动拆迁安置社区、撤制镇社区和村改居社区,分析不同类型的社区空间,如小高层住宅区和电梯房小区,强调了空间的文化属性。
杨君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黄播平台
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向喆发言题目为《文化意义如何流动:卫生巾广告营销的动态视角》,通过分析卫生巾广告与女性消费者现实体验之间的张力,探讨了生产者如何应对月经羞耻环境并进行积极的广告营销,以及消费者如何看待这些广告并做出消费选择。她引入了麦克拉肯的文化流动模型,指出广告作为文化意义流动的工具,连接了文化建构的世界、消费者商品和消费者个体。通过18个半结构式访谈和图像分析,揭示了月经羞耻背后的文化脉络及其对广告营销策略的影响。
向喆分享研究成果
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社会黄播平台
的博士研究生汤皓然在论坛上分享了题为《从博物馆走向日常生活:“喜鹊苗”祭祀的非遗保护路径分析》的研究,首先回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背景,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遗保护经历了从抢救性保护、传承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到整体性保护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不足。以“喜鹊苗”祭祀为例,分析了非遗保护的日常生活化路径。他指出,非遗保护不应仅仅局限于博物馆的展示和收藏,更应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汤皓然分享研究成果
随后,复旦大学周怡教授,厦门大学刘子曦副教授从研究的理论运用、推理过程、资料支持等方面对四篇文章给出了细致深刻的评议。
周怡老师对青年学者的研究进行评议
最后,由周怡教授主持,参会学者以“新时代的文化社会学”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圆桌讨论。周怡老师强调了文化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文化社会学应抓住新时代的机遇,发出自己的声音。她还提到了文化社会学在理论创新和学生培养方面面临的挑战,呼吁学者们加强中层理论的训练和应用。
刘子曦老师则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文化社会学研究应注重理论与经验的结合,避免空洞的宏大理论。她鼓励年轻学者在具体的研究项目中寻找理论对话的切入点,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刘子曦老师在会议上分享
游天龙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从海外回到国内后的研究经历,强调了文化社会学的跨学科特性,特别是在云南大学工作期间,他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研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建议,未来可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同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中层理论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游天龙老师在会议上分享
郭台辉教授指出,文化社会学既可以将文化作为一个主题,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视角。在实际中,面对国家层面的文化政策和制度,如何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学研究中非常困难。同时,郭台辉老师强调,真正的学术训练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形成过程,研究者应专注于具体的研究主题和项目,而不是被特定的范式或学科所限制。
平行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不仅深化了对文化社会学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撰稿/曾泽湖、王建汕
初审/管悦
二审/胡洪斌
三审/王越平
编审/马凡松